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博物館服務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簡稱「康文署」)管理十五間博物館及兩個藝術空間,各有不同重點和主題,它們主要涵蓋藝術、歷史和科學三大範疇,並抱持同一理念:就是帶給大家精釆的文化體驗。

 

(甲)博物館

 

1. 香港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成立於1962年,是香港第一所公營美術館,守護不同類型的藝術珍品,反映了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文化系譜與承傳。在策展上,我們比照古今、中西、本地以至國際,演繹多元萬象的藝術世界,期望以香港視點提供新的角度欣賞傳統,開拓新的體驗和文化涵養,讓藝術連結生活。

地址: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hk.art.museum/tc/web/ma/home.html

 

2.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博物館,內容涵蓋歷史、藝術和文化等不同範疇。博物館以服務觀眾為本,務求透過多元化和生動活潑的展覽及節目,讓參觀者在欣賞文物之餘,還可以參與其中活動,寓學習於消閒。六個常設展覽包括瞧潮香港60+、金庸館、粵劇文物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趙少昂藝術館及兒童探知館;六個專題展覽館亦會在不同時間推出多元化的展覽主題。博物館位於城門河畔,假期和週末都值得一遊。

地址:香港新界沙田文林路1號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hk.heritage.museum/tc/web/hm/highlights.html

 

3.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於1962年成立的「大會堂美術博物館」,後於1969年易名為「香港博物美術館」,並於1975年分拆為「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博物館」。新成立的香港博物館初時租用尖沙咀星光行為館址,1983年遷往九龍公園臨時館址,其後於1998年遷至尖沙咀漆咸道南現址。

香港歷史博物館新館,由香港政府撥款港幣三億九千萬興建,是一座綜合性的現代化博物館大樓,建築物乃由本港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Ltd.)按照威拿.莊信先生(Mr E. Verner Johnson)的建築概念設計而成;其外型、色調與毗鄰的科學館互相協調,形成一個博物館組合。

地址:香港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hk.history.museum/tc/web/mh/index.html

 

4. 香港科學館

自1991年開幕以來,香港科學館透過富教育性及啟發性的互動展品,以深入淺出和親身體驗的方式,讓參觀者了解科學原理及科技發展。科學館亦是聯繫香港與世界各地科學博物館及相關組織的橋樑,合力推廣科學和科技發展新知。

地址:香港九龍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2號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hk.science.museum/tc/web/scm/index.html

 

5. 香港太空館

香港太空館位於尖沙咀海旁,於1977年動工,總建築師為工務局的李銘根先生。香港太空館於1980年10月啟用,是香港首個用以推廣天文及太空科學知識的天文博物館。太空館設計獨特的蛋形外殼,早已成為香港的地標之一。

地址: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hk.space.museum/tc/web/spm/home.html

 

6.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是以軍事為主題的博物館,於2000年對外開放。博物館由逾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座落於鯉魚門海峽海拔64米的岬角上。

2022年11月24日,博物館完成大型更新工程並重新開放。更新後的常設展覽展示抗日戰爭的歷史,以及香港自唐代至回歸祖國期間的海防和軍事變遷。更新後的博物館為常設展覽及史蹟徑注入了更多多媒體元素,以新穎的演繹手法和主題形式,訴說獨特的香港的軍事歷史及海防故事。

地址:香港筲箕灣東喜道175號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hk.waranddefence.museum/tc/web/mcd/about-us.html

 

7.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先生是家喻戶曉的革命家,畢生致力推翻滿清,建立共和,功勳舉世公認,不但受到海內外各地華人的敬仰,在世界上亦享有崇高的聲譽。孫中山先生與香港關係密切,他在香港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並在此孕育革命思想和籌劃革命起義活動。

孫中山紀念館於2006年對外開放,全面地闡述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以及香港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維新與革命運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孫中山紀念館以突顯孫先生與香港的密切關係,讓本地市民和海外遊客緬懷這位一代偉人在港的活動足跡。

地址:香港中環半山衛城道7號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hk.drsunyatsen.museum/tc/web/sysm/home.html

 

8. 茶具文物館

茶具文物館的主要工作是保存、展出與研究茶具文物及有關的茶藝文化。茶具文物館的基本藏品由已故羅桂祥博士(1910-1995)捐贈,其中以宜興茶具最富代表性。

館址原先是具170多年歷史的前英軍總司令官邸,於1984年改建為茶具文物館,又於1995 年增建了新翼–羅桂祥茶藝館。除了展覽以外,茶具文物館亦定期舉辦陶藝示範、茶藝活動及講座等節目,以推廣陶瓷藝術和中國品茗文化。

地址:香港中區紅棉路10號(香港公園內)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hk.art.museum/tc/web/ma/opening-hours.html

 

9. 香港鐵路博物館

香港鐵路博物館位於大埔墟市中心,是在舊大埔墟火車站原址上改建而成的戶外博物館。舊火車站大樓建於1913年,是一座風格獨特的金字頂中國傳統建築。火車站於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經修復及重新佈置後,博物館於1985年開放予市民參觀。

戶外展區展示窄軌蒸汽火車頭、柴油電動機車、歷史車卡、鐵路檢查車、號誌臂等,讓參觀人士親身接觸鐵路文物。

地址:香港新界大埔大埔墟崇德街13號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www.heritagemuseum.gov.hk/tc/web/hm/museums/railway.html

 

10.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葛量洪號」滅火輪於1953年投入服務,2002年退役前,一直是香港消防處滅火輪隊的旗艦,曾參與無數船舶及沿岸重大火警的撲救工作和海上救援任務。「葛量洪號」在香港黃埔船塢建造,除了見證香港的消防歷史外,亦充分反映香港五十年代造船業的成就。

鑑於「葛量洪號」深具歷史意義,香港歷史博物館把它列為藏品,並建設「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妥善裝置此滅火輪,於2007年開放予市民參觀。展覽館展出獨特的消防文物,並輔以多媒體介紹,增進市民對香港海上救援工作的認識。

地址:香港鰂魚涌公園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hk.history.museum/tc/web/mh/about-us/fireboat-alexander-grantham-exhibition-gallery.html

 

11. 羅屋民俗館

柴灣原有多條客家村,但隨著市區的拓展,村落相繼荒廢,現只剩下碩果僅存的「羅屋」。「羅屋」原屬於一羅姓客家人所擁有,因此得名。羅氏族人的先祖在乾隆年間(1736-1795)興建這間村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1989年香港政府將「羅屋」列作法定古蹟,永久保留,見證柴灣的歷史發展。

「羅屋」是一間典型的客家村屋,以廳堂為中心,左右兩邊的建築,對稱工整。屋內中央為廳堂,兩側為建有閣樓的臥房和工作間。廳堂的正前方是天井,兩側分別是廚房及雜物房。屋內放有民俗藏品如傢俬、農具、日用品等,以復原村屋的面貌,充分反映出客家人儉樸刻苦的生活方式。「羅屋」外的空地現設有一系列的展板,以文字及圖片分別介紹柴灣的歷史、羅屋的歷史和建築特色,以及客家人的習俗。

地址:香港柴灣吉勝街14號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hk.history.museum/tc/web/mh/about-us/law-uk-folk-museum.html

 

12.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為興建徙置大廈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時發現的。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文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為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眾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漢墓旁邊是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展覽,利用文字、圖片、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地址:香港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hk.history.museum/tc/web/mh/about-us/lei-cheng-uk-han-tomb-museum.html

 

13.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設於三棟屋博物館)

三棟屋是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圍村,於1981年列為法定古蹟,1987年重修成三棟屋博物館後,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

三棟屋建築佈局有如棋盤,左右對稱,中軸線上設有前廳、中廳和祠堂,中間有四間獨立房舍,並由左右兩旁的橫屋和後方的排屋圍攏而成。

2016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辦事處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作為其展示和教育中心,提升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和了解。為了給觀眾一個既豐富又具啟發性的參觀體驗,中心於2020年底展開大型展覽更新工作,是啓用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

地址:香港新界荃灣古屋里2號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www.icho.hk/tc/web/icho/sam_tung_uk_museum.html

 

14. 上窰民俗文物館

上窰民俗文物館位於風景優美的西貢郊野公園內,是一座建於十九世紀末的客家村舍。上窰村和鄰近的一座灰窰於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重修後於1984年開放為博物館。

地址:香港新界西貢北潭涌自然教育徑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www.heritagemuseum.gov.hk/tc/web/hm/museums/sheungyiufolk.html

 

15. 香港電影資料館

為保存及推廣香港電影歷史文化,香港電影資料館籌劃辦事處於1993年成立。樓面總面積約7,200平方米的永久館址於2001年啟用,設有小型電影院、展覽廳、資源中心、藏品庫及修復工作室。香港電影資料館的藏品主要來自業界及公眾的捐贈。搜集回來的文物經歸檔編目後,可提供予公眾人士使用。為提高公眾對香港電影及歷史文化的興趣和認識,香港電影資料館定期舉辦電影放映、展覽、座談會等活動,並出版專題書籍。

地址:香港西灣河鯉景道50號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www.filmarchive.gov.hk/tc/web/hkfa/home.html

 

 

(乙)藝術空間

1. 油街實現

油街實現是一個位於北角社區的藝術空間,深受市民喜愛。「油街實現」與地址油街12號諧音,喻意此地作為一個起步點,通過不同的體驗,將藝術融入大眾生活,從而實現「油街實現」的願景,希望它能為藝術工作者提供一個平台、一個機會去實現夢想。

油街實現部分範圍為歷史建築,落成於1908年,曾經是位處海邊的遊艇會會所。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

為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以實現更多的想像,油街實現進行擴展計劃,與毗連的戶外空間連合。新空間於2022年啟用,提供更多戶外及戶內的空間舉辦各類藝術展覽及公眾參與活動,鼓勵公眾享受清新的環境,燃點創意點子。

地址:香港北角油街12號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www.apo.hk/tc/web/apo/oi.html

 

2.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前身為已婚英軍宿舍卡素樓,昔日是舊域多利軍營的擴建部份,建於1900–1910年期間。在1985年軍營移交政府並納入香港公園興建計劃,卡素樓改建成香港視覺藝術中心,並加建玻璃拱頂新翼,在1992年啟用。

這座建築物原由四幢三層高宿舍組成,依山而建層層遞進,在每幢之間設有古希臘式三角形山牆。外牆由紅磚建成,配合灰泥粉刷。東西兩側原是開放式拱形柱廊,屬愛德華古典復興風格,現時為一級歷史建築。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是一個開放、多向、着重藝術學習和交流的藝術空間。這裏結合專門設備、展覽空間及充滿活力的創作環境。

地址:香港中區堅尼地道7A

如欲查閱場地的全部資訊,可瀏覽以下網站的英文版、繁體中文版或簡體中文版:https://www.apo.hk/tc/web/apo/v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