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音乐推广活动

Home>   音乐活动  >   社区音乐推广活动  >   音乐展览 – 巽他甘美兰

音乐展览 – 巽他甘美兰

Untitled Document

文/影/图:刘长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教授)

 

 

导言

Arrow
爪哇地图

[图片1]

爪哇地图 (红圈标示巽他族人主要聚居地)

 

「巽他甘美兰」乃印尼爪哇西部巽他族的铜锣合奏传统,是享誉印尼国内外的三大甘美兰 (铜锣合奏) 传统之一。另外两大甘美兰是「爪哇甘美兰」「巴厘甘美兰」

 

巽他乐器

[图片2]

形形色色的巽他乐器

 

[影片1]

《从昨天到今天》

巽他甘美兰是印尼三大甘美兰传统之一。巽他族主要聚居于西爪哇地区,而西爪哇省的首府位于万隆 (Bandung)。影片中的甘美兰由当地音乐家演奏。

 

本展览的愿景

着名巽他音乐学者肯利・史培纳 (Henry Spiller) 指出,由爪哇甘美兰所衍生出的多种甘美兰合奏形式,构成了巽他族独特身分认同的重要部分。「虽然甘美兰对于西爪哇而言是外来权力的象征,但经过多个世纪洗礼后,已成功发展并衍生出不同的地方风格和曲目。」本展览旨在向读者介绍巽他音乐的两大流派:「大功甘美兰」(gamelan degung) 和「丝兰朵甘美兰」(gamelan salendro)。

 

巽他

Arrow

地理

「巽他」其实并非地方名称,而是指在居于现今西爪哇省的南岛民族原住民。该地区古称「勃良安」(Priangan) 或「帕拉香甘」(Parahyangan),意指「神仙之境」。西爪哇北部一带主要为火山和高原,后者向南延伸,是一条狭长的沿海低地。当地天气及肥沃的火山土壤十分适合种植茶叶和咖啡。

 

巽他族人

巽他族是印尼第二大族群,他们使用巽他语。历史上,巽他族人主要分为两个阶级:

  • 贵族 (menak):他们崇尚类似爪哇上流社会的音乐,包括源于爪哇甘美兰的「大功甘美兰」及「丝兰朵甘美兰」;
  • 平民 (rakyat):他们的音乐往往涉及「安克隆」(angklung,于农业仪式常见的竹制乐器) 和「卡林丁」(karinding,口簧琴),以及「朗景」(ronggeng) 舞蹈等娱乐活动。

 

尽管社会阶级观念在现代社会已式微,以往与之相关的乐种至今仍受到欢迎,并构成巽他音乐的重要部分。

 

安克隆

[图片3]

安克隆 (示范片段)

  卡林丁

[图片4]

卡林丁 (示范片段)

巽他甘美兰

Arrow

概况

巽他甘美兰的历史可追溯至西爪哇的古代王国,当时甘美兰多被用于宫廷和宗教仪式,在巽他文化和艺术表现方面甚有代表性。在荷兰殖民地时期,西方音乐涌入,巽他甘美兰受到冲击,人们对它的认识程度远不及爪哇和峇里甘美兰。幸好在20世纪,大众对传统音乐和文化日益重视,巽他甘美兰因得到音乐家和学者的致力研究、记录、保存和推广,使之得以复兴。时至今日,从传统仪式到当代音乐会等不同场合都可欣赏到巽他甘美兰。巽他甘美兰在现代社会仍不断发展,出现了多部植根于巽他族的悠久文化历史和传统之新作品。

 

巽他甘美兰已成为巽他族人文化认同不可或缺的部分,并获公认为印尼宝贵音乐遗产的重要且独特的一员。

 

结构

巽他甘美兰与其他甘美兰传统一样,採用四大音乐层次:

  • 第一层:使用固定节奏划分结构,并以锣类乐器标示;
  • 第二层及第三层:涉及简化和复杂旋律的处理;
  • 第四层:以鼓协调和控制速度、节奏,乃至音乐的整体情绪。

 

四大音乐层次具有特殊结构及相互关系,不仅营造出巽他甘美兰独特的声音,亦使它有别于爪哇和峇里甘美兰。

 

乐团

  • 巽他甘美兰乐团由多种乐器组成,包括金属琴、木琴、鼓、锣和竹笛;
  • 最典型的金属琴以青铜或铁制成,琴键一排过放在木框上;
  • 鼓和锣为乐团的节奏奠定基础;
  • 竹笛演奏旋律时,为整个合奏生色不少;
  • 与其他甘美兰传统相比,巽他甘美兰的乐团人数较少。

常见乐器

Arrow

[影片2]

巽他乐器与歌唱

巽他乐器经常为歌唱伴奏。影片中的不同声部以九宫格显示,观众可从中认识不同的巽他乐器。

 

帕尼鲁琴

[图片5]

帕尼鲁琴 (panerus) (示范片段)

 

 

沙朗琴

[图片6]

沙朗琴 (saron) (示范片段)

 

甘邦琴

[图片7]

甘邦琴 (gambang) (示范片段)

 

 

座锣

[图片8]

座锣 (bonang) (示范片段)

 

林基锣

[图片9]

林基锣 (rincik) (示范片段)

 

 

大座锣

[图片10]

大座锣 (kenong) (示范片段)

 

珍郎

[图片11]

珍郎 (jengglong) (示范片段)

 

 

大锣与中挂锣

[图片12]

大锣 (goong,左) 与中挂锣 (kempul,右) (示范片段)

 

肯当鼓

[图片13]

肯当鼓 (kendang) (示范片段)

 

 

克拉切

[图片14]

克拉切 (kecrek) (示范片段)

 

二絃琴

[图片15]

二絃琴 (rebab) (示范片段)

 

 

苏林笛

[图片16]

苏林笛 (suling) (示范片段)

 

巽他和爪哇甘美兰的分别

Arrow
  • 巽他甘美兰没有使用史兰屯琴 (slenthem) 和耿德耳琴 (gender) 等附有音色柔和的管状共鸣体乐器;
  • 巽他甘美兰通常仅使用一到两面吊锣,数量比爪哇甘美兰少;
  • 巽他甘美兰大锣多负责节拍和节奏部分,而爪哇甘美兰大锣 (gong ageng) 仅于乐句或乐段结尾部分出现;
  • 珍郎 (jengglong) 的低音音色优雅,令巽他甘美兰更显独特;
  • 巽他二絃琴 (rebab) 比中爪哇二絃琴大,结构较坚固,弦线亦更綳紧,音色更尖锐。两者的演奏技巧亦有不同:乐师演奏巽他二絃琴时从侧面按弦,而非从前面按弦;另会经常透过轻按弦线中央部分以奏出泛音。

大功甘美兰

Arrow

[影片3]

大功甘美兰

「大功甘美兰」属巽他音乐其中一个重要流派。此大功甘美兰作品以《影像》为题,由「巽他音乐之父」苏拉诺 (1944-2010) 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超过四百首音乐,当中许多糅合了流行音乐元素和传统印尼音乐风格。《影像》是苏拉诺其中一首最受欢迎的乐曲。

 

概况

当印尼地方统治者仍受荷兰殖民势力控制的时候,巽他宫廷逐渐发展出「大功甘美兰」(gamelan degung)。自1945年印尼独立以来,大功甘美兰在西爪哇迅速流行,并成为巽他音乐的标志。早期的大功甘美兰由颇长的乐曲组成,没有歌唱声部,现代音乐家称之为「古典大功甘美兰」(degung klasik)。直至1960年代,大功甘美兰才引入女声部分。大功甘美兰的结构并不复杂,而且可为女声独唱、竹笛独奏或合唱伴奏。

 

大功甘美兰的主奏乐器通常是座锣 (bonang),而非诸如帕尼鲁琴 (panerus) 或沙朗琴 (saron) 等金属琴。与爪哇甘美兰的「布卡」(buka) 类似,大功甘美兰乐曲的引子「彭吉」(pangkat) 通常由座锣以中等速度演奏。然而,在快速的乐曲内,「彭吉」会交由金属琴演奏。

 

大功甘美兰的演出通常以「步步卡」(bubuka) 作为开场和迎宾音乐,乐曲快速且热闹,与爪哇甘美兰的主旋律乐器 (balungan) 演奏有几分相似,但演奏风格更自由和灵活。

 

音乐特点

  • 速度:快速,活泼;
  • 音色:高亢而闪亮,尤其是金属琴和铙钹的演奏,赋予音乐独特的质感和氛围;
  • 节奏:由强弱不一的节拍混合而成,并加入切分音 (syncopations) 及交错使用二拍子和三拍子 (hemiola);
  • 旋律:歌唱部分通常加上装饰音,器乐部分则多辅以滑音和快速的旋律迴音;
  • 织体:多个旋律、节奏组合和频现句 (ostinato) 交疉在一起,产生密集的复音音乐。

丝兰朵甘美兰

Arrow

[影片4]

丝兰朵甘美兰

「丝兰朵甘美兰」属巽他音乐另一个重要流派。与大功甘美兰相比,丝兰朵甘美兰的音乐更常出现于大众的生活中。

 

概况

巽他族人在16世纪,受爪哇王国所控制,「丝兰朵甘美兰」(gamelan salendro) 就在当时从爪哇甘美兰发展出来,并流行于巽他族民间。两者的演奏风格、音乐手法、乐器功能和音乐组织的原则上皆类似,但它们各自有其曲目。

 

丝兰朵甘美兰的音域较低,音高相当于爪哇甘美兰的双排座锣 (bonang) 的低八度。它採用丝兰多 (slendro) 五声音阶,并主要为哇扬木偶戏 (Wayang Golek)、古典舞蹈及近代流行的社交舞「节朋甘」(jaipongan) 提供伴奏,另曾常见于婚礼上。时至今日,丝兰朵甘美兰亦会于音乐会内演出。

 

音乐特点

  • 使用五声音阶;
  • 着重即兴演奏;
  • 乐队组合较大功甘美兰为大,使用更多乐器;
  • 丝兰朵甘美兰常出现于一般民间社交场合,如舞蹈和木偶戏。

 

丝兰朵甘美兰与哇扬木偶戏

[图片17]

丝兰朵甘美兰与哇扬木偶戏 (Wayang Golek)

 

 
丝兰朵甘美兰乐器

[图片18]

日本大坂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展出的丝兰朵甘美兰乐器

 

乐器编制比较

Arrow

「丝兰朵甘美兰」比「大功甘美兰」使用更多乐器:

 

乐器

大功
甘美兰

丝兰朵
甘美兰

大锣 (goong)
体积近似爪哇的中型锣。

中挂锣 (kempul)
挂在框架上,体积比大锣略小。

沙朗琴 (saron)
金属琴。

 

帕尼鲁琴 (panerus)
金属琴,比沙朗琴低一个八度。

座锣 (bonang)
由十到十四个小锣组成。

林基锣 (rincik)
与座锣类似,但比它高一个八度。

 

甘邦琴 (gambang)
木键琴,有十八到二十一个琴键。

 

肯当鼓 (kendang)
由一套桶型双面鼓组成。

二絃琴 (rebab)
拉弦乐器,二条弦线皆为金属弦,共鸣箱蒙皮。

 

大座锣 (kenong)
由数个座锣组成,比座锣低音。

 

珍郎 (jengglong)
由三至六个座锣组成,比大座锣低一个八度。

克拉切 (kecrek)
乐器上方有数块铁片,以木鎚敲打。

 

苏林笛 (suling)
短小的竹笛,有四至六个指孔,音域约两个八度。

 

结语

Arrow

巽他甘美兰是丰富且充满活力的音乐传统,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居住在西爪哇的巽他族人,乃至印尼全国的文化遗产。作为印尼甘美兰三大传统之一,巽他甘美兰拥有其独有的曲目、演奏风格、丰富且复杂的音乐织体、音乐组织的原则、术语和历史,加上它独特的锣鼓、金属琴和其他乐器组合,使之有别于爪哇和峇里甘美兰。尽管现代化和民族主义带来挑战,巽他甘美兰在音乐家、学者和文化组织的努力下,仍得以继续蓬勃发展。

 

[影片5]

《你好,万隆》

「大功甘美兰」因有宫廷音乐渊源而获巽他上流阶层喜爱。近30多年来,此音乐流派发展出流行音乐风格,因而得到年轻人的青睐,《你好,万隆》正是典型例子。

 

图片及影片补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