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音乐推广活动

Home>   音乐活动  >   社区音乐推广活动  >   音乐展览 – 巴厘甘美兰

音乐展览 – 巴厘甘美兰

文/影/图:刘长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系主任及教授)

Image  诚邀大家于欣赏精华片段后,细读以下图文介绍,进一步认识巴厘甘美兰。



导言

Arrow

巴厘、爪哇和巽他 (西爪哇) 组成印尼三大文化体系。巴厘是位于爪哇岛东端对出的一个火山岛,全长约112公里,宽约153公里,山脉纵横,岛上有多座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峰。阿贡火山是岛上的最高山峰,海拔约3,142米,堪称「巴厘第一峰」。当地大部分稻米在中部山脉以南的低地种植,农业和畜牧业则分布在山脉以北地区。巴厘南部风光怡人、水清沙幼,再加上美丽的珊瑚礁,令当地自20世纪初已成为旅游胜地。然而,外来访客不断涌入,无形中对巴厘传统音乐的生态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巴厘及爪哇地图

[图片1]

巴厘及爪哇地图




巴厘地图

[图片2]

巴厘地图

文化与宗教

Arrow

文化
巴厘的自然美景及独特文化历史,使它成为观光度假胜地。除此之外,巴厘亦素有艺术天堂之称,早在20世纪初已吸引众多西方学者、人类学家、艺术家和音乐家移居当地。正如出生在加拿大的印尼作曲家及音乐学家麦克菲 (Colin McPhee, 1900-1964) 所描述,在岛上的村庄和寺庙内,无论何时何地都可听到巴厘甘美兰的声音。随着旅客人数不断增加,巴厘甘美兰与印尼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渐渐转变成文娱项目。

宗教
巴厘的主要宗教融合印度教和当地原有信仰。巴厘印度教与南亚印度教理念截然不同,相信自然万物皆有灵。因此,巴厘人尊重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并有各种祭祀、仪式、献祭、节日、朝圣、舞蹈,甚至为死者举行洁净法事。

巴厘宗教游行

[图片3]

巴厘宗教游行

  巴厘宗教献祭

[图片4]

巴厘宗教献祭




巴厘宗教仪式

[图片5]

巴厘宗教仪式



艺术与宗教的结合
巴厘人相信艺术的表达和追求是为了侍奉和敬畏神灵,音乐和舞蹈传统与宗教密不可分。在印度爪哇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尚未传入巴厘前,当地原住民早已对自然、神灵、祖先,无不膜拜敬畏。巴厘人以印度教和万物有灵信仰为中心,把各种传统艺术形式 (包括音乐) 视为重要的精神表达。由于音乐和舞蹈可用作安抚亡灵和酬神之用,它们在宗教仪式和节日中不可或缺。




[影片1]
净化仪式中的甘美兰
影片中的舞者在甘美兰音乐伴奏下展现富有特色的舞姿,他同时担任祭师一职,在寺庙前进行净化仪式。





[影片2]
献祭舞中的甘美兰
正如巴厘的其他艺术形式,舞蹈也用作表达宗教信仰。除脚部动作外,舞者亦运用身体其他部位 (如脸部、眼睛、手指、手掌、手臂、臀部等) 配合音乐节奏展现细緻动作。

巴厘甘美兰的多样性

Arrow

爪哇甘美兰和巴厘甘美兰同属印尼甘美兰主要流派。甘美兰种类繁多,各有独特的乐器组合、曲目和演奏形式。单是巴厘甘美兰已有40多种风格,如:克比亚甘美兰 (gamelan gong kebyar)、大锣甘美兰 (gamelan gong gede)、培乐贡安甘美兰 (gamelan pelegongan)、安克隆甘美兰 (gamelan angklung),以及皮影戏甘美兰 (gamelan gender wayang),但至今仅有少数仍然流传及获受关注。

克比亚甘美兰
克比亚是最具代表性的巴厘甘美兰之一。克比亚有「突然绽放」之意,其音乐在速度和力度上变化多端,对比鲜明。

克比亚风格源自古时宫廷的大锣甘美兰 (gamelan gong gede)。随着宫廷的统治地位被荷兰殖民政府逐渐取代,庄严的宫廷音乐辗转流传民间和乡村,发展为「平民版」的表演风格。根据文献记载,克比亚甘美兰早于1900年代已见于巴厘北部,于1915年12月首次有公开表演。时至今日,克比亚甘美兰在全球大受欢迎,在美国、英国及欧洲众多大学和团体也有教授。



克比亚甘美兰的特点
  • 採用培乐七声音阶当中的五个音 (第一、二、三、五、六音)
  • 声音宏亮
  • 常用切分节奏
  • 突然和逐渐转变音色皆有
  • 充满动感
  • 节奏多变
  • 运用既复杂又互补的交织乐句和节奏 (详见以下《连锁演奏》一栏)
女子克比亚甘美兰组合

[图片6]

女子克比亚甘美兰组合



不同种类的巴厘甘美兰乐器

[图片7]

不同种类的巴厘甘美兰乐器



巴厘甘美兰乐器做工十分精美

[图片8]
巴厘甘美兰乐器做工十分精美




[影片3]
晨曦时歌唱的鸟儿 (Tabuh Manuk Anguci)
「青青」铙钹 (ceng-ceng) 和肯当鼓 (kendang) 位于最前排,不同大小的甘萨琴 (gangsa) 则在后排。音乐开始时,乌格尔 (ugal) 奏出富节奏感的主旋律,巴马德 (pemade) 随后加入,雷庸 (reyong) 和苏林笛 (suling) 负责加花声部。

层递式音乐结构

Arrow

巴厘音乐与印尼其他传统音乐相似,以层递式建构,属分层复音音乐。在音乐原有旋律基础上加入其他旋律声部和节奏声部,形成层递式结构。在巴厘甘美兰音乐中,各层声部的功能不同,层次数量视乎音乐风格和种类而定。「奥巴克」(ombak,即「波浪」) 指两件相同乐器齐奏时,因两者的调音稍有差异而产生的波涛式摇晃声,是巴厘层递式音乐结构中的重要元素。

四大音乐层次

1. 波各Pokok (骨干旋律/主旋律)

是所有声部的基础,不同层次皆根据它发展而成。「波各」通常由一套三种不同音区的耿德耳琴 (gender) 演奏。

2. 加花声部

根据「波各」发展而成,与原有旋律互相配合同时演奏。加花可分固定和非固定两类:

  i. 固定加花:
  • 参照传统风格;
  • 预先设定;
  • 通常由不同种类的甘萨琴和排锣快速演奏。
  ii. 不固定加花:
  • 由个别乐器 (以苏林笛、二絃琴为主) 即兴演奏;
  • 与「波各」的关系较为抽象和疏离。
3. 分句声部

通常由不同铜锣 (不包括排锣) 演奏,为骨干旋律划分乐句。

4. 肯当鼓 (Kendang) 与节奏部分

肯当鼓的鼓手肩负指挥一职,与其他钹和小锣 (例如「青青」铙钹ceng-ceng) 相互配合,掌控乐曲气氛与速度,并为旋律点出拍子,营造奇特和热闹的气氛,赋予巴厘甘美兰与众不同的音乐个性。

乐器

Arrow

巴厘甘美兰乐团由三类乐器组成:

(一) 耿德耳琴 (genders,属铜键琴):琴键排放在竹制共鸣管上或稳固在排列在琴架上。
(二) 铜锣:悬挂在锣架或摆放在木架上。
(三) 其他乐器

(一) 耿德耳琴

音域狭窄的耿德耳琴
此类耿德耳琴大约只有一个八度,其三种不同大小及音区的琴如下:

  • 杰高甘 (jegogan):音区最低,以重拍形式演奏「波各」部分音符。
  • 卡龙 (calung)/着伯拉 (jublag):演奏骨干旋律的中音区域。
  • 班亚察 (panyacah):音域比卡龙高八度。


音域广阔的耿德耳琴

甘萨琴 (gangsa) 属耿德耳琴的一种,音域达两个八度,可演奏主旋律,但多用作演奏加花声部。每件甘萨琴通常有十个琴键,根据培乐七声音阶当中五个音定音。演奏者一只手以木槌 (panggul) 敲打琴键后,另一只手的手指需按住琴键以停止它振动。甘萨琴分三种不同大小及音区:

  • 乌格尔 (ugal):体积最大,音区最低。
  • 巴马德 (pemade):属中音区乐器。
  • 甘帝兰 (kantilan):体积最小,音区最高。


Musical Instruments
[图片9]

上:杰高甘 (jegogan,左)、卡龙/着伯拉 (calung / jublag,中)、班亚察 (panyacah,右)
下:乌格尔 (ugal,左)、巴马德 (pemade,中)、甘帝兰 (kantilan,右)



(二) 铜锣

吊锣

此类铜锣悬挂在锣架上,由一人演奏,提供重拍,以及在骨干旋律的特定位置上划分乐句。吊锣有多个不同种类:

  • 低音大锣 (gong wadon, 属「阴锣」):体积最大,声音最低沉。
  • 高音大锣 (gong lanang, 属「阳锣」):体积大,声音比低音大锣稍高。
  • 中锣 (kempur):中型体积,比大锣约高五度音。
  • 小锣 (klentong / kemong):体积细小,以硬槌敲打。
低音大锣 (gong wadon,左)、中锣 (kempur,中后)、小锣 (klentong / kemong,中前)、高音大锣 (gong lanang,右)
[图片10]

低音大锣 (gong wadon,左)、中锣 (kempur,中后)、小锣 (klentong / kemong,中前)、高音大锣 (gong lanang,右)


座锣

此类铜锣摆放在木架上,常用座锣包括:

  • 单锣 (kempli):体积细小,每拍敲打为音乐提供稳定的节奏。以硬木槌演奏,声音干而短促。
  • 雷庸 (reyong):属于排锣,十至十二个铜锣一字排开摆放,通常由四位乐师演奏,每人各有一对音槌。
  • 川朋 (trompong):体积较大的低音雷庸,十至十四个铜锣一字排开摆放,但通常仅由一人演奏。
单锣 (kempli)
[图片11]

单锣 (kempli)

  雷庸 (reyong,上)、川朋 (trompong,下)
[图片12]

雷庸 (reyong,上)、川朋 (trompong,下)





(三) 其他乐器
肯当鼓 (Kendang)
  • 属双面鼓,由一对圆椎鼓组成;
  • 体积较小圆椎鼓称为「阳鼓」(kendang lanang),声音较高,以左手演奏;
  • 另一个圆椎鼓称为「阴鼓」(kendang wadon),体积较大,声音较低,以右手演奏。视乎乐曲需要,演奏者可持鼓棍 (panggul) 或徒手敲打鼓面;
  • 演奏者盘腿而席地而坐,乐器摆在两腿之间。


苏林笛 (Suling)
  • 巴厘甘美兰乐团偶尔使用的竹制笛子;
  • 演奏时既可仅用一支笛,亦也可同时使用多支;
  • 根据「波各」自由加花演奏,与旋律的原来节奏不太相同;
  • 演奏者需掌握循环换气技巧,连绵不断地吹奏强音和大幅度的颤音。



二絃琴 (Rebab)
  • 拉弦乐器,有两条弦线,偶尔使用于巴厘甘美兰乐团;
  • 仅在古老的巴厘甘美兰演奏风格内使用,相信因为它与庄严的爪哇甘美兰有较紧密的关系。



「青青」铙钹 (Ceng-ceng)
  • 多个倒放在木架上的小钹,与演奏者手持的另外两个小钹互相撞击发声;
  • 其撞击声响和快速节奏,为音乐增添闪亮的音色和刺激的气氛。
肯当鼓 (kendang,上)、苏林笛 (suling,左中)、二絃琴 (rebab,右中)、「青青」铙钹 (ceng-ceng,下)
[图片 13]

肯当鼓 (kendang,上)、苏林笛 (suling,左中)、二絃琴 (rebab,右中)、「青青」铙钹 (ceng-ceng,下)








[影片4]

武吉山传统敲击乐 (Tabuh Kutus Ler Bukit)
宏亮并充满活力的引子由乌格尔 (ugal) 和巴马德 (pemade) 奏出。演奏者在空中旋转鼓棒的姿态,是巴厘甘美兰表演的特色之一。川朋 (trompong) 与苏林笛 (suling) 演奏华丽的加花乐句,单锣 (kempli) 则为整个乐团提供稳定的节奏。

连锁演奏

Arrow

连锁演奏 (kotekan) 是最具巴厘甘美兰音乐特色之一,需要两个声部快速并紧密相扣演奏,以完整奏出整个乐句。此演奏手法用于不同种类的巴厘甘美兰音乐。

连锁演奏的两个独立声部分别称为「泊罗斯」(polos,意即基本) 和「桑斯」(sangsih,意即不同或其他),它们互补演奏,填补对方的空白,以完整奏出整个旋律和节奏。在克比亚甘美兰里,巴马德 (pemade)、卡龙 (calung) 及乌格尔 (ugal) 演奏「波各」,高音甘萨琴 (gangsa) 和雷庸 (reyong) 则以连锁演奏手法负责加花声部。

正如民族音乐学家坦泽 (Michael Tenzer, 1957-) 所描述,连锁演奏手法使两个声部二合为一,每个声部单独演奏时乐句并不完整,它们必须互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演奏效果。两个声部高度互动,合作无缝,演奏流畅,为巴厘音乐带来刺激,魅力使人无法抗拒。

以下乐谱例子展示两个独立声部如何通过连锁演奏手法完整奏出整个乐句,以及乐句与骨干旋律「波各」的关系。乐谱细节如下:

  • 第一行:由高音甘萨琴演奏的「桑斯」声部;
  • 第二行:由另一件高音甘萨琴演奏的「泊罗斯」声部;
  • 第三行:由第一及第二行所组成的乐句;
  • 第四行:由乌格尔演奏的「波各」。
Kotekan



[影片5]
连锁演奏示范
此影片展示两件甘萨琴的连锁演奏。画面上方的演奏者先奏出旋律,另一位演奏者随后加入,演奏旋律的另一半部分。两者交替演奏。

爪哇与巴厘甘美兰的比较

Arrow

爪哇音乐与巴厘音乐有极大差异,尤其在音色、力度、速度和演奏形式上。爪哇甘美兰较为柔和、流畅、精緻、平静;巴厘甘美兰则具强烈节奏感、爆炸性音量、频密的速度变化和喧闹的声响。正因如此,有些人喜欢爪哇甘美兰缓和及严肃深沉的音乐特质,有些人则被巴厘甘美兰带来的刺激和冲劲深深吸引。以下比较两者的异同。

相同之处

  • 主旋律配以加花演奏
  • 音乐以骨干旋律为基础
  • 使用为骨干旋律域分乐句的乐器
  • 最大体积的铜锣在乐团中地位最为显赫及神圣地位
  • 肯当鼓 (kendang) 掌控乐曲力度和速度

差异之处

  爪哇甘美兰 巴厘甘美兰
演奏速度 慢、中 快速
骨干旋律 称为「巴隆安」(balungan) 称为「波各」(pokok)
连锁演奏 不运用 运用
运用多个有固定音高的大锣 两至三个吊锣
速度变化 通过改变加花乐器所奏音符的密度,逐渐变速 速度变化突然,没有任何预兆
音乐气氛 精緻、克制、严肃深沉 刺激、具爆发力、动感十足,以「奥巴克」(ombak) 的「波浪」声效展现

西方音乐中的巴厘音乐

Arrow

巴厘甘美兰独特的声音蜚声海内外。20世纪初,巴厘甘美兰以无可比拟姿态出现,其明亮且具节日气氛的音色、充满活力的节奏,以及连锁演奏手法,深深吸引了一众尝试突破欧洲音乐局限的西方音乐家和作曲家。


麦克菲 (Colin McPhee) 撰写的《巴厘岛音乐》(Music in Bali) 一书内,对巴厘音乐和当地的表演艺术作出有系统及重要分析。作者不仅致力研究巴厘音乐,其音乐作品亦深受巴厘音乐所启发。他和哈利逊 (Lou Harrison, 1917-2003) 同样出生于20世纪,两人皆因把巴厘甘美兰音乐融入其作品而闻名。踏入21世纪,巴厘仍风采依然,继续向全世界展现其无穷魅力。

《巴厘岛音乐》(Music in Bali) 封面
[图片14]
《巴厘岛音乐》(Music in Bali) 封面


[影片6]
小提琴、钢琴及小型乐队组曲:III. 第一甘美兰 – 快板
此乐章的风格刻意模仿甘美兰敲击乐的声音,所採用的调式令人联想到培乐音阶。旋律在频现句 (ostinato) 上反复出现,贯穿整首作品。
作曲:哈利逊 (Lou Harrison)

图片及影片附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