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展覽 – 巽他甘美蘭
文/影/圖:劉長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
|
|
導言
[圖片2] 形形色色的巽他樂器
|
[影片1] 《從昨天到今天》 巽他甘美蘭是印尼三大甘美蘭傳統之一。巽他族主要聚居於西爪哇地區,而西爪哇省的首府位於萬隆 (Bandung)。影片中的甘美蘭由當地音樂家演奏。
|
本展覽的願景 著名巽他音樂學者肯利・史培納 (Henry Spiller) 指出,由爪哇甘美蘭所衍生出的多種甘美蘭合奏形式,構成了巽他族獨特身分認同的重要部分。「雖然甘美蘭對於西爪哇而言是外來權力的象徵,但經過多個世紀洗禮後,已成功發展並衍生出不同的地方風格和曲目。」本展覽旨在向讀者介紹巽他音樂的兩大流派:「大功甘美蘭」(gamelan degung) 和「絲蘭朵甘美蘭」(gamelan salendro)。
|
巽他
地理 「巽他」其實並非地方名稱,而是指在居於現今西爪哇省的南島民族原住民。該地區古稱「勃良安」(Priangan) 或「帕拉香甘」(Parahyangan),意指「神仙之境」。西爪哇北部一帶主要為火山和高原,後者向南延伸,是一條狹長的沿海低地。當地天氣及肥沃的火山土壤十分適合種植茶葉和咖啡。
|
||
巽他族人 巽他族是印尼第二大族群,他們使用巽他語。歷史上,巽他族人主要分為兩個階級:
儘管社會階級觀念在現代社會已式微,以往與之相關的樂種至今仍受到歡迎,並構成巽他音樂的重要部分。
|
||
[圖片3] 安克隆 (示範片段) |
[圖片4] 卡林丁 (示範片段) |
巽他甘美蘭
概況 巽他甘美蘭的歷史可追溯至西爪哇的古代王國,當時甘美蘭多被用於宮廷和宗教儀式,在巽他文化和藝術表現方面甚有代表性。在荷蘭殖民地時期,西方音樂湧入,巽他甘美蘭受到衝擊,人們對它的認識程度遠不及爪哇和峇里甘美蘭。幸好在20世紀,大眾對傳統音樂和文化日益重視,巽他甘美蘭因得到音樂家和學者的致力研究、記錄、保存和推廣,使之得以復興。時至今日,從傳統儀式到當代音樂會等不同場合都可欣賞到巽他甘美蘭。巽他甘美蘭在現代社會仍不斷發展,出現了多部植根於巽他族的悠久文化歷史和傳統之新作品。
巽他甘美蘭已成為巽他族人文化認同不可或缺的部分,並獲公認為印尼寶貴音樂遺產的重要且獨特的一員。
|
結構 巽他甘美蘭與其他甘美蘭傳統一樣,採用四大音樂層次:
四大音樂層次具有特殊結構及相互關係,不僅營造出巽他甘美蘭獨特的聲音,亦使它有別於爪哇和峇里甘美蘭。
|
樂團
|
常見樂器
[影片2] 巽他樂器與歌唱 巽他樂器經常為歌唱伴奏。影片中的不同聲部以九宮格顯示,觀眾可從中認識不同的巽他樂器。
|
|
巽他和爪哇甘美蘭的分別
|
大功甘美蘭
[影片3] 大功甘美蘭 「大功甘美蘭」屬巽他音樂其中一個重要流派。此大功甘美蘭作品以《影像》為題,由「巽他音樂之父」蘇拉諾 (1944-2010) 創作。他一生譜寫了超過四百首音樂,當中許多糅合了流行音樂元素和傳統印尼音樂風格。《影像》是蘇拉諾其中一首最受歡迎的樂曲。
|
概況 當印尼地方統治者仍受荷蘭殖民勢力控制的時候,巽他宮廷逐漸發展出「大功甘美蘭」(gamelan degung)。自1945年印尼獨立以來,大功甘美蘭在西爪哇迅速流行,並成為巽他音樂的標誌。早期的大功甘美蘭由頗長的樂曲組成,沒有歌唱聲部,現代音樂家稱之為「古典大功甘美蘭」(degung klasik)。直至1960年代,大功甘美蘭才引入女聲部分。大功甘美蘭的結構並不複雜,而且可為女聲獨唱、竹笛獨奏或合唱伴奏。
大功甘美蘭的主奏樂器通常是座鑼 (bonang),而非諸如帕尼魯琴 (panerus) 或沙朗琴 (saron) 等金屬琴。與爪哇甘美蘭的「布卡」(buka) 類似,大功甘美蘭樂曲的引子「彭吉」(pangkat) 通常由座鑼以中等速度演奏。然而,在快速的樂曲內,「彭吉」會交由金屬琴演奏。
大功甘美蘭的演出通常以「步步卡」(bubuka) 作為開場和迎賓音樂,樂曲快速且熱鬧,與爪哇甘美蘭的主旋律樂器 (balungan) 演奏有幾分相似,但演奏風格更自由和靈活。
|
音樂特點
|
絲蘭朵甘美蘭
[影片4] 絲蘭朵甘美蘭 「絲蘭朵甘美蘭」屬巽他音樂另一個重要流派。與大功甘美蘭相比,絲蘭朵甘美蘭的音樂更常出現於大眾的生活中。
|
|
概況 巽他族人在16世紀,受爪哇王國所控制,「絲蘭朵甘美蘭」(gamelan salendro) 就在當時從爪哇甘美蘭發展出來,並流行於巽他族民間。兩者的演奏風格、音樂手法、樂器功能和音樂組織的原則上皆類似,但它們各自有其曲目。
絲蘭朵甘美蘭的音域較低,音高相當於爪哇甘美蘭的雙排座鑼 (bonang) 的低八度。它採用絲蘭多 (slendro) 五聲音階,並主要為哇揚木偶戲 (Wayang Golek)、古典舞蹈及近代流行的社交舞「節朋甘」(jaipongan) 提供伴奏,另曾常見於婚禮上。時至今日,絲蘭朵甘美蘭亦會於音樂會內演出。
|
|
音樂特點
|
|
[圖片17] 絲蘭朵甘美蘭與哇揚木偶戲 (Wayang Golek)
[圖片18] 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展出的絲蘭朵甘美蘭樂器
|
樂器編制比較
「絲蘭朵甘美蘭」比「大功甘美蘭」使用更多樂器:
樂器 |
大功 |
絲蘭朵 |
大鑼 (goong) |
✔ | ✔ |
中掛鑼 (kempul) |
✔ | ✔ |
沙朗琴 (saron) |
✔ | |
帕尼魯琴 (panerus) |
✔ | ✔ |
座鑼 (bonang) |
✔ | ✔ |
林基鑼 (rincik) |
✔ | |
甘邦琴 (gambang) |
✔ | |
肯當鼓 (kendang) |
✔ | ✔ |
二絃琴 (rebab) |
✔ | |
大座鑼 (kenong) |
✔ | |
珍郎 (jengglong) |
✔ | ✔ |
克拉切 (kecrek) |
✔ | |
蘇林笛 (suling) |
✔ |
結語
巽他甘美蘭是豐富且充滿活力的音樂傳統,多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居住在西爪哇的巽他族人,乃至印尼全國的文化遺產。作為印尼甘美蘭三大傳統之一,巽他甘美蘭擁有其獨有的曲目、演奏風格、豐富且複雜的音樂織體、音樂組織的原則、術語和歷史,加上它獨特的鑼鼓、金屬琴和其他樂器組合,使之有別於爪哇和峇里甘美蘭。儘管現代化和民族主義帶來挑戰,巽他甘美蘭在音樂家、學者和文化組織的努力下,仍得以繼續蓬勃發展。
|
[影片5] 《你好,萬隆》 「大功甘美蘭」因有宮廷音樂淵源而獲巽他上流階層喜愛。近30多年來,此音樂流派發展出流行音樂風格,因而得到年輕人的青睞,《你好,萬隆》正是典型例子。
|
圖片及影片補充資料 |